彙整: Wiki Pages
A wiki custom post type
Sutras and Gathas 經典中英譯
Sutras and Gathas 經典中英譯
Confirmation of appointment
You’re all set. See you then.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, please call 408-733-0750
預約成功,期待您的到來。若您有任何問題,歡迎來電408-733-0750
恆順眾生 人生光明
文/美國太谷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寧
恆順眾生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第九大願,可見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法門。中台禪寺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:恆順眾生是隨順眾生的根器、應機施教的智慧。
眾生的習氣重,若不隨順,就沒有因緣度化。要成佛道,先結人緣。先隨順眾生的喜好,建立良好的關係,才能有機會接引眾生入佛知見。如果用批評指責的態度,只會令人遠離,就沒有因緣引導向善。菩薩對眾生所歡喜的,他都隨喜。若眾生有錯誤的地方,也用善巧方便,使眾生歡喜,再幫助他糾正。隨喜,對方就容易接受;如果不隨喜,對方或許根本就不接受你,也就沒有機會幫助他。所以恆順眾生還要做到隨喜功德。在隨喜當中,引導眾生轉正知見,不造惡業。
恆順眾生,是對治我執很好的法門。恆順,是沒有條件,永遠要順著眾生,是平等的恆順。不因為他是我的親友就隨順,是對頭冤家就不隨順。
修菩薩行,是要度一切眾生。若能在境界現前時提醒自己,《金剛經》云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既是虛妄,有什麼好執著的?當眾生與我的觀念、看法、做法不同時,若能當下覺照,以恆順眾生之心來處理,一定會比堅持己見的做法圓融。能說的就說,不能說的等有因緣再說。重要的是自己能絲毫不受干擾。當我們的心中沒有預設立場,不堅持於自己的做法,不膠著於只是考慮自己的利益,許多解決方案自然呈現,而且常常是雙贏的結果。
恆順眾生並非不明是非的隨順;而是要能知道善惡,遵循戒法,又能引導眾生歡喜向善修行,需要有正確的知見以及般若的智慧,能善巧方便,依眾生的根器,運用、創造因緣,令眾生離苦得樂。而在各種眾生的境界中磨鍊考驗,是對自己修行最好的助緣。
感恩師父給我這個機會與大眾分享。在提筆時,才知道自己並不十分了解「恆順眾生」這句話。經研讀祖師大德的開示後,才有比較深一層地了解。之前堅持自以為是的行善,而沒有考慮對方的意願;但現在了解,要放下自以為是的想法,隨喜眾生,運用因緣引導向善。
恆順眾生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它是廣結善緣、去除我執很有效的利器。若能堅持去做,人際關係會改善,自己的貪瞋癡減少,般若智慧增長,人生會愈來愈光明。
齊修六度 利他中自利
文/美國太谷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懷、傳恩
佛法教導我們「恆順眾生,自利利他」,如此在修行的道路上,能透過利益有緣眾生來完成自利。
以前上班的公司鼓勵員工做義工,我們這組的經理安排我們去發放食物給低收入戶。我們全組八個人依約好的時間去社區服務中心,食物銀行的人分配工作給大家,將罐頭、米、蔬果、冷凍食品搬到定位,雖然是體力活,忙了一身汗,但大家並沒有抱怨或喊累。到了發放時間,收到通知的低收入家庭陸續來領食品,核對名單後便依序領取各項食品。有些人領完後無法搬回車上,我們就會幫忙搬;有些人帶的籃子不夠大,我們就將空箱給他們;有些人挑三揀四,我們耐著性子儘可能滿足他們,讓每個人帶著一星期食物高高興興回家。四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,發放完食品後整理場地,這次義工活動就圓滿完成。
透過做義工,我們布施時間、體力、金錢(捐款給食物銀行),去幫助低收入者,在利益他人同時,也讓我們能在檀波羅蜜的修行上,了解這都是因緣和合成就了這次活動,因緣滅了則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都過去了,不必再去想付出多少、幫助了幾個人。在活動中依正知見,行十善業,也就是同時讓我們修尸羅波羅蜜。在發放過程中,有些人對不喜歡的食品拒絕接受,想拿雙份喜歡的食品,只要數量有多我們儘量滿足;但如數量剛好則無法答應,有些人會講些不好聽的話、或不高興,我們要耐著性子好好解釋,這就讓我們有機會修羼提波羅蜜。活動結束後,計劃下一次有機會仍然要參加,如此即可生起身精進及心精進,可以同時修毗梨耶波羅蜜。發放活動中,儘量專心將所有事情處理得圓滿和合,心中沒有其他雜念,如此也在修禪那波羅蜜。活動結束後,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都過去了,讓我們更了解三輪體空是萬法實相,這就是修般若波羅蜜。
由此六度波羅蜜一齊修,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、一步一腳印皆可透過佛法的道理來實踐自利利他。如果執著我及我所,不去幫助他人,便無法在修行上有所進步。
成佛之道
文/美國太谷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慈
恆順眾生,看似平常的四個字,卻是落實菩薩行的成佛之道。「恆」,恆常、經常之意。「順」,依循、不違背、隨之意。
古德云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菩薩以大慈悲心,廣學多聞,修持四攝法、六波羅蜜等菩薩行門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恆順眾生,並不是隨順眾生的習氣,而是用智慧和慈悲與眾生結善緣。以善巧方便引導,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令眾生歡喜。在過程當中,因為是以利他為動機,煩惱自然漸漸化解;進一步,更能平等饒益一切眾生,隨機度化。
自己對恆順眾生的另一個體會是隨眾,修行隨眾,隨順當時的時節因緣,做適當的事情,而不是隨個人的喜好與想法來做事。隨眾的同時,一方面把自己的我執去掉,另一方面和眾生結善緣。自己有一個很好的體驗,就是參加禪七。放下我想、我要的種種妄念,照著作息表隨眾而行,該打坐時打坐,該行香時行香,該用齋時用齋,該睡覺時睡覺。在當下的因緣當中,學習如何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其他的想法。就是這樣的體驗,漸漸就能放下自我,轉化我執。
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,而起大悲;因於大悲,生菩提心;因菩提心,成等正覺。」以悲憫心為基礎,才能引發菩提心的生起,最終圓滿佛陀的大慈大悲。「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是故菩提屬於眾生,若無眾生,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」修菩薩道方能成就佛道,而行菩薩道不能離開眾生。
反省自身,在日常生活中,要怎麼來落實呢?從生活上一點一滴來做,勤修福慧,廣結善緣。只要心中發起跟所有眾生結緣的善念,任何事都可以是結善緣的機會。有因緣就結緣,沒有因緣,就創造因緣,並時刻提醒自己,結緣不是攀緣。
如果時時刻刻以眾生為念,利益眾生,就是在做諸佛菩薩所做的事。「眾生歡喜,諸佛歡喜」。願以大悲心和廣大願行,隨順眾生事業,此即是對如來的無上供養。恆順眾生,廣結善緣,利他當中完成自利,不僅可以利益諸有情,亦能幫助我們成就佛道。
疫情給自己上的一課
文/太谷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傳昱
從去年年初開始,整個世界,加速顯現了經典所說的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。
具高度傳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,在短短幾個月裡,讓無數的家庭破碎了,每天上演著生離死別。身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中,很多人遵從醫療專家的建議,實行了居家隔離以避疫,並做種種安全防疫措施,也暫時不和親人朋友聚會,取消社交、娛樂等活動。
面對這突如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,所須承受的壓力,比起一些家裡有孩童的父母,在家上班的同時,還要兼照顧孩子,自己算是幸運多了,可以不用有這些牽掛,能安心地在家避疫。但是,一天二十四小時,連續多天只能待在家的日子,如果無法把心安住,情緒有所起伏也是在所難免。幸好這些年薰習了佛法,對於無常和因果有了認知,能運用智慧去面對憂鬱煩悶和種種情緒,乃至對於失去「正常」生活的懊惱,都能在自我反省和檢討中化解。
佛法講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緣滅,沒有永遠的美好,也沒有永遠的黑暗。《達摩二入四行觀》中講:「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」;《金剛經》云:「於一切法,應如是知,如是見,如是信解,不生法相。」這些經教,告訴我們如何保持平常心,不著有,不著無,隨順因緣。若心不執著所得到的,或所失去的,有定力、智慧,則無論身處在順境、逆境,都可以不被境轉。
過去將近十個月居家隔離的日子裡,成就了自己每天做定課的習慣,除了持續誦經外,也養成了每天打坐的習慣,在打坐中練習消融妄念,提高覺性。從當中體會到:當覺察、覺照力提升,就能在短時間內找出煩惱的根源,並讓心安住在正念,常常如此練習,就可以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,與家人的相處,能處在互敬互助的和諧當中。
這場疫情,扎扎實實地給自己上了一課,也讓自己更珍惜能薰修佛法的因緣。
佛法帶給我的改變
文/太谷精舍研經禪修班學員 傳平
2004年,因為朋友的介紹,踏進了太谷精舍。一進入精舍,就像回到家一樣,非常歡喜,於是馬上報名了禪修班。自己很喜歡禪修班的課程,除了可以學習佛法之外,還能練習靜坐。透過法師們的引導,學會了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。
以下,要和大家分享自己所受用的法門。
了解因緣果報的重要。佛法講的「因緣果報」,讓我們知道一切事物的發生,皆有其因緣,種善因得善報,種惡因得惡報,如果不想受苦報,就不要造惡因。這讓自己更加注意一己的言行──知道這樣做,將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苦果,就不去做;相反地,若能利益自他,自己就盡力為之。然而,有時並不清楚這樣做究竟是好或不好,但幸運地,佛為在家弟子制定了五戒、八戒、菩薩戒,讓我們有所依循,知道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能做。初初開始持戒,看似有諸多限制,但實則能幫助我們提高覺性,並清楚知道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什麼可以做、什麼不可以做,依此而行,就能不種苦因,不受苦果,就能創造光明的人生。
正確了達緣起性空的道理。佛法中講的「緣起性空」,指的是所有一切事物都是仗因託緣而生,其性本空。舉例來說,一棵蘋果樹並不能自己獨立生成,它的存在來自於諸多的因素,例如陽光、水、土壤等。空性,對我而言,代表著無盡的可能和希望──每一件事物都是眾緣和合而生,沒有永恆不變的固定體性,換言之,所有事物都可以被改變。所以如果對現在生活中某些狀況不滿意,可以從因上努力來改變。關鍵是,要清楚了達什麼是正確良善的因。
以因緣觀,來去除我執。我們常常以自我為的中心,並相信所有成就皆是來自於自身的努力。然而,當思惟「因緣觀」的道理,就會發現,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具足種種條件才能成就。例如,為了生活,每天要去工作,這也需要種種的因緣和條件具足才行:自身要有一定的教育程度或專長、要有健康的身體,外在還要有交通運輸工具、有公司和同事,乃至要有穩定的社會環境等。如果思惟再更深刻些,就會知道當中每一個緣,背後又是重重無盡的因緣。有了因緣觀,讓自己多了一些感恩,少了一些自私──知道現在所擁有的一切,背後是無窮無盡的因緣,若無他人的協助,是不可能成就的,也因此更能對每一個人、每一件事生起感恩之心。
學著接受一切,但是不執著一切。日常中與他人相處共事,一定會遇到跟自己意見相左之人,學佛後,學會不因此與他人起紛爭,而是要以更寬廣的心胸接受他人的意見,並試著從對方的觀點來理解。就像登山,當站在不同角度觀望,所見山的形貌也不同,但都是山的一部分,只是從不同角度看而有不同的認知。
學習以佛法的智慧分析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事,讓自己對佛法的道理有更深一層的體會。舉例來說,當看報紙時,會試著以因緣果報、緣起性空等道理來分析事件,試著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;又思考,若將佛法應用在當中,事情會不會有另一種發展?同樣地,在生活中,當對遇到的某些境界或人感到沮喪或生氣時,也會以佛法中所講的道理來反省或分析。當這樣練習一段時間後,不僅對佛法有了更深刻的體會,而且對於未來可能再遇到同樣的境界時,已有了更好的準備。
在生活中,以一顆平和的心待人處事是非常重要的。禪修靜坐是修行中很重要的一環,剛開始,自己每天會利用時間靜坐,但很快地認知到,僅僅在靜坐才保持覺性、讓心平和是不夠的,沒有坐在禪凳上的時間,又該怎麼辦?應該是在做每一件事時,都要能提起覺性,保持心的平和。所以,現在在刷牙、打掃、洗衣服時,也是自己練習禪修的時間。知道我們的言行來自於心念,所以現在也時刻練習覺察自己心中所起的每個念頭。體會到:能觀照自心,就能在起念,即將動之於身口之前,將惡念化除。
修行要有耐心和信心。初初開始禪修學佛,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進步,後來找到一個自我檢測的方式,就是觀察自己起煩惱的時間及頻率。舉例來說,過去自己一天平均會生氣十次,在學佛之後,一天只生氣五次。儘管自己仍然會生氣,但生氣的頻率已經下降了50%;過去,煩惱生起時,生氣的強度是百分之百,現在只剩下50%,這就表示有在進步。知道自己正在進步,對修行就更有信心。
將佛法的知見牢記在心中,讓自己受益良多,需要的時候,能很好地運用出來。相信只要持之以恆,最終一定能漏盡煩惱,趣向菩提涅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