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覺 大和尚於法源寺(中國佛學院)開示摘要
謄稿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 整理/編輯部
如果有方便而沒有究竟﹐無論在家或出家﹐都不容易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所以﹐還要『安住大乘心』。
『 安住大乘心』是自利﹐『善開方便門』是利他﹐以種種方便﹐接引大眾共同來安住大乘心。
方便與究竟
今年四月份﹐中台禪寺受大陸宗教局的邀請﹐作了第一次的佛教文化交流。此次是第二次佛教文化交流。藉此交流﹐促進佛教的溝通﹐達成共識﹐相信能進一步建立世界的和諧與和平。
過去的社會是以農業為主﹐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﹐進一步到達太空時代。由於每個人的知見﹑觀念﹑生活型態不一樣﹐所以要把佛法落實到現代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。『佛說一切法﹐為治一切心』﹐基於這個原則﹐在目前就要『善開方便門』。
方便如果沒有『善開』﹐不但沒有好處﹐反而有壞處。方便開多了﹐心也容易散亂﹐修行易流於俗套﹔但如果沒有方便﹐佛法也沒有辦法在目前的空間活動及生存。
然而﹐如果有方便而沒有究竟﹐無論在家或出家﹐都不容易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所以﹐還要『安住大乘心』。『安住大乘心』是自利﹐『善開方便門』是利他﹐以種種方便﹐接引大眾共同來安住大乘心。
無論頓悟或漸修﹐最後的目的都是要安住當下這一念心。頓悟﹐是直接悟到這一念心﹔悟了這念心就與十方諸佛一個鼻孔出氣﹐也就是所謂的『千年暗室﹐一燈即破』。這盞燈就是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﹐這一念心契悟了﹐就是光明﹐就是淨土﹐煩惱就變成菩提﹐無明就成為涅槃。
經云﹕『歸元性無二﹐方便有多門』。漸修也是一樣的﹐修戒﹑定﹑慧﹑修六波羅蜜﹐乃至修八萬四千法門﹐目的還是要回歸自性﹐也就是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。這一念心在那裡﹖就是覺性。無論顯密﹐或是各宗各派﹐都不能離開這一念覺性。
覺的層次
這一念覺心分成很多層次﹐第一個是『本覺』。每一個人都有本具的覺性﹐也就是大眾聽法的這個靈知靈覺。
眾生起無明﹐生煩惱﹐乃至於起貪瞋痴﹐造殺盜婬﹐人生都是在黑暗﹑空虛﹑煩惱當中﹐就稱為『不覺』的眾生。
現在聽經聞法﹐知道人生有生老病死﹐想要出離這個苦海﹐只要把念頭轉過來﹐苦海馬上就變成淨土﹐就得到出世的菩提涅槃。所謂『水能載舟﹐亦能覆舟』﹐都在我們這一念心。開始覺悟了﹐就稱為『始覺』。
開始覺悟後﹐繼續不斷地努力﹐無論是頓悟或漸修的方法﹐最後漏盡心中六個根本煩惱﹐稱為『正覺』。正覺就是聖者﹐就是羅漢﹑緣覺。
契悟了正覺的境界﹐不得少為足﹐迴小向大﹐發大慈悲心﹐修菩薩行﹐上求佛道﹑下化眾生。修而無修﹐念而無念﹐最後契悟中道實相的道理﹐就入了菩薩位。這念心契入了中道實相﹐安住中道實相來破我們的無明。破一分無明﹐證一分真如法身﹐就是『分證覺』。
無明分分破﹐法身分分證﹐最後就是『等覺』。『等覺』並沒有完全圓滿佛性﹐只是相等而已。等到最後一分無明破盡了﹐如入金剛喻定﹐就稱為『妙覺』﹐完全成就了如來佛﹐就稱之為『無上正等正覺』。到達三覺圓滿了﹐還是離不開覺性。所以﹐所有一切佛法﹐都要歸於覺性﹐其餘都是方便。
『覺性』﹐就是菩提心。這一念覺性在眼曰見﹑在耳曰聞﹑在鼻嗅香﹑在口談論﹑在手執捉﹑在足運奔﹐在意根上﹐想過去﹑想現在﹑想未來﹐就是一個能知的心﹐這一念心就是在六根門頭。雖然每個人都有﹐可是沒有下一番功夫﹐這一念心始終定不下來。
非關外物 淨穢由心
過去有一位妙峰禪師﹐四處參訪行腳﹐一日在旅店裡掛單﹐晚上突然發高燒﹐在黑暗中摸索到廚房裡喝水。第二天﹐想到昨晚喝的水又香又甜﹐找到了這盆水﹐一看才知道是洗腳水﹐又髒又臭﹐馬上就嘔吐。正在發吐的時候﹐忽然一下開悟了﹐說道﹕『飲之甚甘﹐聞之甚臭﹔非關外物﹐淨穢由心。』水並沒有變﹐完全是由於我們的分別心﹑執著心。今天一看﹐這念心就落入了根塵﹑落入了分別。所以﹐不是水的問題﹐而是心的問題﹐忽然就悟到了這一念心。
悟了以後﹐還要漸修﹐就是保養聖胎。漸修怎麼修﹖修行不是把道修出來﹔如果道是修出來的﹐那就有成﹐有成就有壞﹑有得就有失﹑有生就有滅。修道﹐是修去妄想﹑煩惱﹑無明﹑習氣﹐本具的心性自然就會現前﹐這就是道。
這一念心要清楚明白﹐並不是簡單的事情﹐就要靠用功。拿打坐來講﹐諸位可以試一試﹐三分鐘不想過去﹑不想現在﹑不想未來﹐三分鐘能夠作主﹐三分鐘不打瞌睡。做到了﹐就成了三分鐘的佛。把時間再拉長﹐達到十分鐘﹐就成了十分鐘的佛。如果真正把這一念清淨的心﹐延長到半個鐘頭﹐馬上對佛法就肯定了。這念清淨心﹐就是我們的真生命。
始終安住在這一念心上﹐就是『安住大乘心 』。但在目前的社會﹐假使只講以上的道理﹐一般人不容易接受﹔甚至聽不懂﹑打瞌睡﹑覺得無聊。所以﹐還要『善開方便門』﹐用種種方便接引大眾。如果沒有方便也沒有辦法開悟﹐就沒有辦法成道證果。
佛法五化運動
中台禪寺也開了五個方便--
第一﹐佛法學術化。佛法本來就有很高深的學問﹐三藏經典就是智慧的寶庫。何謂『學術化』﹖用現在一般研究學術﹑考證的方法來研究佛法﹐使佛法很有系統和理論﹐讓學術界也能來了解佛法﹐這就是一個方便。不但是學術化﹐還是『學術中的學術』。何謂『學術中的學術』﹖世間上的學術是有漏的﹑污染的。佛法中的學術﹐是清淨的﹑智慧的﹐能使眾生提昇﹑淨化自己的心念﹐端正知見。佛法是學術中的學術﹐又要歸還原點。這樣子﹐才不離開佛法的本位。
第二﹐佛法教育化。中台禪寺創建了中台佛教學院﹐屬於僧眾教育。有了僧眾教育還不夠﹐還要有社會教育。中台禪寺在台灣建立了七十多個精舍﹐方便社會廣大的群眾就近到精舍聽經﹑聞法﹑禪修﹐使其得到佛法的利益﹐這就是社會教育。其次﹐各大學的佛學社﹐有我們的法師指導禪修和佛法。除了大專院校以外﹐還應邀到各機關團體舉辦佛學講座﹐這種教育就是一種方便。佛教不但是教育﹐而且是『教育中的教育』。
世間上的教育﹐最多成為社會的精英﹑國家的棟樑。佛法的教育﹐進一步教育人們如何淨心﹑明心﹐如何超凡入聖﹑由壞人變成好人﹑由好人變成賢人﹑由賢人變成聖人。這就是『教育當中的教育』。此外﹐中台山還有學校的教育。我們現在正籌辦普台中小學﹐就是把佛法落實到教育﹑落實到社會上。
第三﹐佛法科學化。佛法本來就有豐富的內涵﹐也有科學的內涵和方法。我們現在用科學的方法﹐以電腦﹑光纖來弘揚佛法﹐這就是佛法科學化。
第四﹐佛法藝術化。佛法藝術從過去到現在﹐就是一種很高的藝術。例如﹐全世界大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的佛像及文物﹔大陸上也有雲崗石窟﹑敦煌石窟﹐乃至於山西龍門石窟﹑大足石刻。這些石窟裡的雕塑﹐就是文化﹑藝術。
中台禪寺的建築也是一樣﹐也有建築的藝術。同時﹐佛教的書畫﹐對於弘揚佛法也有很大的幫助。佛法的目的﹐就在定心﹑淨心﹔而藝術﹐則能幫助我們達到淨心﹑明心的作用。因此﹐佛法不僅是藝術化﹐而且是『藝術中的藝術』﹐是真正的藝術。
第五﹐佛法生活化。一般人認為佛法很嚴肅﹐現在把佛法輕鬆的一面﹐落實在生活當中。中台山的『中台四箴行』--『對上以敬﹐對下以慈﹐對人以和﹐對事以真』﹐就是把佛法落實在生活當中。
佛教當中﹐有大乘和小乘。小乘佛法純粹是屬於自利﹐大乘佛法則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。如果能秉持著『安住大乘心﹐善開方便門』的方向去努力﹑去發展﹐一定又能自利﹑又能利他﹐不但對我們自己有很大的幫助﹐也能為佛教﹑為社會開創一個嶄新的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