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苦了苦

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

       人生有很多苦,一般人稱這個世間是一個苦海。「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」,現在雖然身在苦海當中,但是也可以離開,怎麼離開?回頭!「頭」是指念頭,就是我們最初起心動念的那一念心,這一念心迷惑、顛倒、造了惡業,人生就是黑暗的,將來就墮入苦海當中;如果把迷惑的念頭轉過來,馬上就能離開苦海。

不造苦因 不受苦果
苦是從起心動念而來,無論是起善念或起惡念,將來都會招感業果。我們這一生的苦,源自於過去種的因,集合善業、惡業,今生就要受善報、惡報,想離開生老病死苦的果報,就必須從因上去努力。在迷的眾生不了解現在所受的苦果是從因而來,認為吃喝嫖賭是樂,不知道造作惡業會招感苦果,這就是反苦為樂。所以要先認識什麼是苦,如果不認識苦,而反苦為樂,又怎能脫離苦境?

佛法中「四聖諦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」為大小乘所共修,諦是一種真理,任誰也無法變動。如果真理可以變動,就不是絕對的真理,例如科學家可以發展出一種道理,但是從過去到現在,科學的定律、原則經過一段時間仍會被修改、變更,所以它不是真理。

       真正的真理,即使經過千年、萬年,始終不會變動。四聖諦之首為苦諦,以苦來說,過去是苦,現在還是苦,未來也是苦,不會因時空的變遷、社會的進化、科技的提升,人生就沒有了老病死苦。

三苦──苦苦、壞苦、行苦
從層次上而言,苦可分為三種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什麼是苦苦?就是苦上又加苦。例如一個沒有錢的人,生活本來就很苦,吃不好也住不好,找到了工作後,若是老闆不好,還要受老闆的氣,這就是苦上加苦。

       樂有壞苦,再快樂的情境,也會有壞滅的一天,如:買了一部名車,覺得很神氣、很滿足,某日開車的時候忽然撞了一個洞,車子壞掉了,就會很苦惱;又如親友之間感情再好,一旦無常到來,也難免於生離死別的悲苦。

       如果我們的身心都不在苦當中,也沒有樂的感受,內心就會覺得無聊、無所事事,表面上好像是沒有苦了,其實細微的念頭還在活動,這就是「行苦」,也就是不苦不樂受,就像晚上作夢,夢境是由白天微細的念頭造作而來,這也是一種行苦。

八苦焦煎 當即遠離
人生的苦歸納起來有八種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這八種苦,每個人都會經歷,上至總統,下至販夫走卒,誰也沒有辦法逃避!

生苦:為什麼嬰兒一出胎就哇哇大哭?因為嬰兒在母胎中是一個世界,出生之後所接觸的環境完全不一樣,受到空氣壓力、冷熱的刺激,就覺得很苦。尤其嬰兒的皮膚很嫩,被大人的手一接觸就痛得不得了,所以一出來他就會叫、會哭,出生必然要受生苦。

老苦:每個人都會老,老的時候,體力衰弱,晚上睡覺容易失眠,可以活動的空間也愈來愈少。想拜佛、想去做善事,走路都走不動了,想看經、聽法,眼力、耳力也不堪負荷,甚至想要打坐都很困難。我們想想看是不是如此?什麼人都免不了老苦。

病苦:疾病纏身之苦,誰也替代不得,即便醫學發達,有時也難藥到病除,因為病從業障所生。想要病好,就要從這念心上去努力,達到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痴心,契入禪定、明悟自性,所有的病皆可消除。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,就需靠藥物來治療,但是藥物也只能治標,不能治本。所以不只要醫病,更要治心。

死苦:從過去到現在,沒有一個人不死。臨終的時候,身體敗壞,地水火風四大分散,或見山崩地裂,或見遍地洪水、大火,最後一口氣不來,就喪生失命了。這一生所造的善業、惡業,在臨終時都會現出來。假使一生做了很多善業,臨終時看到的就是好的境界;造了很多惡業,恐怖的境界就會現前。

       其實這些境界也是自己的幻覺,如夢境一般,在夢中有苦有樂,夢醒以後才知道是個夢,沒有苦也沒有樂。人生如夢,作夢的人若沒有醒,生老病死都是真的。一旦夢醒了,我們這念心在哪裡?就在定慧等持這一真法界上,心始終是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,超越了時間、空間,哪裡還有生老病死?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必然要受生老病死之苦。

愛別離苦:有愛就有別離,不論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朋友之愛,愛太深,煩惱就會現前。古人說:「月有陰晴圓缺,人有悲歡離合。」世事無常,再親的子女、再恩愛的夫妻,終究會分離。儒家講以文相交,修行人則是以道相交。以道相交就是以慈悲心、平等心去對待一切眾生,若能做到冤親平等,就沒有愛別離苦了。

怨憎會苦:不想見到的人偏偏遇見了,不願意在一起的人卻不得不一起做事,這就是怨憎會。一旦結了惡緣,以後見面就很難共事。所謂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在佛法來講,可以修四攝法,以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待人處世,運用這些道理,與人結善緣,因緣和合,道業、事業才得以順利成就。

求不得苦:所謂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」,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,有了十萬,就想要百萬,有了百萬,還想要千萬。求衣食住行、求名利財色,這些都是求,求不到就覺得苦,甚至想要佔有,最後去偷、去搶,就造了惡業。

       如何轉化這個煩惱?「知足常樂」,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,什麼事情都要知足,要往好的方面看,不往壞的方面看。在這個世界上,什麼事都有正面、負面,從正面去看,這念心就能得清涼、就能得解脫;從反面去看,什麼都看不順眼,這念心就會生煩惱無明。

五陰熾盛苦:一個人的組合,有生理、有心理。在生理上,就是地水火風四大;在心理上,就是受想行識。地水火風屬於色法,受想行識屬於心法,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五蘊,又稱為五陰。五陰熾盛苦是指生理、心理在轉變中所產生的煩惱。

       例如:發育階段的年輕人,由於身心都在變動,所以覺得煩躁、苦悶;此外,打坐過程中所經歷的八觸現象,也是五陰熾盛苦,這五陰境界只要不理它,就可以通過。《心經》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能觀能照的這念心,回光返照,契入了空性,五蘊空了,就再也不熾盛了。

       苦諦是一種真理,沒有人逃避得了。如果不知道修行、不知道轉化煩惱,就要受這八苦的焦煎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要知苦了苦,經常檢討反省,時時覺照自心,才能真正離苦得樂。

(中台山月刊92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