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舍導覽

太谷精舍導覽─尋幽探微

在矽谷桑尼維爾市 (Sunnyvale) 的街道上,出現一座巍峨矗立的鎮山石,石上刻有導師惟覺老和尚剛勁的四個大字:「即心即佛」,提示熙來攘往的人們,欲覓佛法嗎?莫向他行,當下即是!

 

 

 

 

「太虛周遍寂然不動歸性海,谷底無痕真空妙有登覺岸。」步入大門,老和尚為太谷精舍親題的楹聯直指人心,契入太虛性海;中央六尺高的觀音聖像,妙應無方,引彼早登覺岸。

 

正門法輪: 法輪常轉  正法永住

《楞嚴經》云﹕『於一毫端,現寶王剎﹔坐微塵裡,轉大法輪。』法輪象徵說法,法輪有如車輪上的四條或八條輪輻,代表四聖諦和八正道。佛陀成道後,到各處去雲遊,教化行走,化導群倫,宣說四聖諦、八正道等人生真理。釋尊說法,不但能摧破眾生之惡,輾破眾生的見思、無明,轉煩惱為菩提;釋尊說法,更不停滯於一人一處,有如車輪展轉傳佈,故謂之轉法輪。

知客室

      「知見十方眾生機,客來皆入華藏門。」一踏入精舍,映入眼簾的即是溫馨的知客室。知客法師及照客菩薩親切接待來訪信眾,並提供精舍活動、課程等資訊。古代叢林即設置有知客一職,主掌迎送與應接賓客之職務。接待賓客的「客堂」旁並陳列各類的書籍,中台山月刊以及和尚開示專集錄影帶等,皆可與大眾結緣。中台四箴行照壁,隱喻傳統山門的意象,也透顯了於行住坐臥日用之中實踐佛法的具體準則。知客室誠如一座溝通內外的重要窗口。 

藏經閣

       位於精舍進口門廳右側,是提供大眾深入經藏,研究經教與借閱圖書之寶庫。藏經閣內供奉著代表無上智慧的文殊菩薩,目前藏書共約千餘冊,除收藏大藏經、佛教禪宗經典及佛教工具書、佛教美術等富於參考價值的佛學用書外,更兼及文學、史學、哲學及藝術類等世學書籍。

 

大雄寶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緊臨知客室的「大雄寶殿」,乃佛教叢林道場中供奉佛像的正殿。諸佛如來具大功德力,降伏魔怨,故稱「大雄」。由大理石鋪設而成,清淨明亮的寶殿內,供奉娑婆三聖──靜穆安詳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鎮坐於殿堂中央;觀世音菩薩、地藏王菩薩端坐兩側,以遍化十方剎土教化眾生的悲憫,接引參訪信眾。東西單供奉的韋馱與伽藍菩薩,提醒著三寶弟子,護法護教、續佛慧命的重任。

平磨螺鈿尊形瓶

供奉在大雄寶殿有一對由生漆所製作,黑銀交錯,光澤絢爛的「平磨螺鈿尊形瓶」。其造形之設計,是以中國西周青銅禮器「尊」之形制為基形,代表佛陀世尊為人天師範,世人所「尊」所寶,故以尊為瓶禮敬佛陀,也祈願佛法昌盛,人心皆善,世界和平。此瓶呈中間圓鼓,上下大圓之斗形,四方出戟,表現大方穩重、古樸和雅、尊貴華麗之美感,瓶身以唐草寶相花為底紋,密覆遍滿,上斗飾以委角如意形,中作八吉祥圖案,下斗作轉輪聖王之七鎮寶,上下延口鑲以銀箔。中間圓鼓平分四等分,各圖飾以佛陀八相成道之故事,是傳統工藝結合佛教文化的另一種文化象徵。

會議室

位於大雄寶殿旁的會議室,為精舍接待訪客與召開小型會議集思廣益的地方,典雅簡約的設計,予參訪者有賓至如歸之感。

 

 

小參室    

在大雄寶殿至誠問訊禮佛後,右轉趨步入內,一間古樸盎然充滿禪意設計的小參室宛然在目。「參」就是參究,參究心性在那裡。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里無雲萬里天。」蒼勁書法對聯間,端掛著一幅莊嚴《心經》橫匾,發人深省。「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」橫聯下一尊玲瓏剔透的白玉臥佛慈眼視眾生,流露無比的清淨自在。

般若講堂

        「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;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」講堂可容納六十人左右,為精舍禪修班、研經班佛學講授之處。

 

 

 

禪堂

「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,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」禪堂乃正統禪宗道場首重之處,為學人參究心地之洪爐,一朝頓悟自心,當下直了成佛,故禪堂又稱「選佛場」。禪堂是大眾參禪打坐用功、舉行法會共修和禪修活動之處所。禪堂內供奉三寶佛,中間為釋迦牟尼佛,代表解行並重的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脅侍兩側;右側為藥師佛,左側為阿彌陀佛。佛案的兩邊供奉石雕的十八羅漢及觀音菩薩光明燈坐壇,供大眾點供常年光明燈;代表開悟過程的十牛圖橫掛在禪堂兩側。古樸的木質地板,予人沉穩肅穆之感,讓人進入禪堂即為靜謐的環境所攝受,澄思絕慮,心境清涼。

鐘鼓區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     叩鐘擊鼓的意義不僅於有形的報時、集眾,其中更有警策之功:「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;暮擊則覺昏衢疏冥眛。」以及策勵修行,提振道法之念;乃至深沉的鐘聲能夠貫穿無限法界,並使一切聽聞者,忘憂生智,離苦得樂:「聞鐘聲,煩惱輕,智慧長,

菩提生;離地獄,出火坑,願成佛,度眾生。」一陣陣至誠擊叩的鐘聲,悠遠納含了至深、至切的慈悲大願,在鐘鼓聲遠揚的當下,願心亦如是湛然於十方。

 

 

齋堂/雲板

        齋堂與禪堂相對而立,是大眾用餐的地方,中間供奉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。食存五觀(一)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。(二)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。(三)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。(四)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。(五)為成道業,應受此食。由觀想此五事之故,齋堂又稱「五觀堂」。一入五觀堂,面對美食欲境,依舊要保持觀照自心的工夫,收攝身心,端身正坐地用齋,念念不空過。齋堂中,負責照顧大眾用齋的人員稱為「行堂」。齋堂外,懸掛著雲板,具報時之作用。每日中午用齋前,會以雲板聲通知十方聖僧及一切僧眾用齋的時刻。

 

大寮

        大寮是食物烹調、料理的地方,即一般所稱的「廚房」。「三德六味,供佛及僧,法界有情,普同供養」,三德是指「輕軟」、「潔淨」、「如法」;六味則是酸、甜、苦、辣、鹹、淡六種味道。「法輪未轉,食輪先轉」,在諸多香積菩薩的發心下,精心調配美味佳餚素齋,滋養大眾色身,亦令大眾身安道隆,用心辦道。